通常導致急性乳腺炎的病因都有哪些?分別需要如何進行治療?
舊風年間
Lv.2
急性乳腺炎是乳腺的急性化膿性感染,是乳腺管內和周圍結締組織炎癥,多發(fā)生于產后哺乳期的婦女,尤其是初產婦更為多見。有文獻報道急性乳腺炎初產婦患病占50%,初產婦與經產婦之比為2.4:1。哺乳期的任何時間均可發(fā)生,但以產后3~4周最為常見,故又稱產褥期乳腺炎。
產褥期乳腺炎是產褥期的常見病,常常繼發(fā)于乳頭皸裂、乳房過度充盈、乳腺管阻塞。病因包括:
乳頭皸裂:通常是由于哺乳姿勢不正確,嬰兒未將乳頭及大部分乳暈含吮在口內,且固定于一側的哺乳時間過長所致。
乳腺管阻塞:常見于繼發(fā)性的乳汁淤積,不完全吸空乳房、不規(guī)律性經常哺乳及乳房局部受壓是其主要原因。乳汁淤積也多見于乳頭發(fā)育不良者(如乳頭凹陷),影響了哺乳的進行。另外,初產婦的乳汁中含有較多的脫落上皮細胞,更容易引起乳腺管的阻塞,使乳汁淤積加重。
細菌入侵:急性乳腺炎主要的病原菌是金黃色葡萄球菌,少見于鏈球菌。
(1)細菌可直接經乳管侵入,因由乳汁淤積潴留,容易感染。因潴留的乳汁易分解,分解的產物為酸性不僅對乳腺管有刺激,而且是細菌繁殖很好的培養(yǎng)基。
(2)細菌可通過乳頭小創(chuàng)口或裂縫進入,經淋巴管侵入乳葉間質形成蜂窩織炎。
(3)產褥期產婦身體其他部位感染的病原菌,可經血循環(huán)引起乳腺感染。
(4)另一條感染途徑是由嬰兒體內的病原菌(如口腔、鼻咽部感染)在哺乳時直接沿乳腺管逆行侵入乳腺小葉、在淤積的乳汁中生長繁殖引起乳腺感染。
乳汁淤積:
(1)初產婦哺乳無經驗,乳汁多,嬰兒往往不能把乳汁吸盡,致使有多余的乳汁淤積在腺小葉中,有利于細菌生長繁殖。初產婦如孕期不經常擦洗乳頭,上皮脆弱,小兒吸吮時間過長,乳頭表皮浸軟,易發(fā)生皸裂,發(fā)生皸裂后嬰兒吸吮引起母親劇烈疼痛,影響充分哺乳,乳房不易排空,乳汁易淤積。此外,乳頭發(fā)育不良,短平、小、內陷等,乳汁更易淤積。
(2)初產婦如孕期不經常擦洗乳頭,上皮脆弱,小兒吸吮時間過長,乳頭表皮浸軟,易發(fā)生皸裂,發(fā)生皸裂后嬰兒吸吮引起母親劇烈疼痛,影響充分哺乳,乳房不易排空,乳汁易淤積。此外,乳頭發(fā)育不良,短平、小、內陷等,乳汁更易淤積。
(3)乳汁淤積后,易發(fā)生細菌感染,細菌的繁殖又可破壞乳汁,使乳汁變得稠厚,直接阻礙乳汁的排出,使乳腺管不通暢,局部出現(xiàn)紅腫、壓痛,形成乳腺炎。
(4)乳腺管堵塞可發(fā)生于產后早期,乳腺管內壓力增加,乳房局部變硬,皮膚呈紫紅色,有壓痛,形成乳腺炎。
(5)乳腺炎多由乳頭破裂、乳汁淤積、細菌入侵所致。
(6)乳腺炎的炎癥期,產婦的乳頭有紅腫、裂口,哺乳時疼痛,可暫?;紓炔溉椋晕槠魑鋈橹?,以免乳汁淤積,感染加重。
(7)乳腺炎的治療以局部治療為主,包括熱敷、按摩、理療、外敷中藥等。
(8)乳腺炎的治療原則是消除感染、排空乳汁。
(9)乳腺炎的治療方法有:局部熱敷、按摩、理療、外敷中藥等。